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为即将停刊的《诗歌月刊·下半月》说几句话/蓝棣之
作者:安琪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669  更新时间:2009/11/9 21:06:0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纪念《诗歌月刊·下半月》创办2.5周年及停刊特辑十七]

为即将停刊的《诗歌月刊·下半月》说几句话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诗歌月刊·下半月》顾问/蓝棣之

 

2006年春节某个下午,老巢带着刘不伟到清华大学给我拜年,说是拜年,其实是邀我做一件事,那就是给他已经接手的《诗歌月刊·下半月》当顾问。晚上,安琪也过来了,这样,他们编辑部的三个成员在2006年春节这个晚上的清华聚会就显得很有意思,意思是,一本独特的有影响力的刊物就要诞生了。

我在还没见到刊物模样的情况下同意担任顾问自然有我对老巢的信心,这年头,只要有为诗歌做事的公益心,我就没有什么理由不支持的。何况那年西峡诗会和老巢第一次见面交往,就觉得他身上有种特殊的东西,他对生活的看法与常人不一样,后来了解到他这么多年坚持在大文化里当导演也当诗人,实在很有意思。我不喜欢无趣的人,老巢恰好是有趣的,有情趣的。这样我就不好拒绝他邀我当顾问的说法。

安琪这个人在她没来北京时我就听说过,好像很有能力一样在组织一个中间代,还请我写过理论文章,我有一年去马来西亚开研讨会,那年主题是“从边缘到中心”,我于是就以中间代为例,在我看来,这个概念的提出无论是提出人本身,还是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有点从边缘到中心的意味。安琪到北京后在一些诗歌场合和我有了联系,我看她不善装扮,言语朴实,不太像叱诧风云之辈。

刘不伟,则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老老实实的一个东北小伙,笑起来很可爱,爱拍照,会拍照,爱做事,做事也严谨,很适合当老板的好帮手。

这样一个三人集合果然两三年时间就把《诗歌月刊·下半月》办得有声有色,几十本刊物堆满我的案头,让我了解了诗坛很多活跃的诗人和批评家,也知道了诗歌在今天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

这个刊物讲究的是专题策划,每期都有一个主打创意,我记忆比较深的有这么几个。一个是“中国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当时我在美国,突然接到安琪一个邮件,说他们在开展一个由十大前辈诗歌批评家担任评委海选十位1960年后出生的诗歌批评家活动,邮件希望我越快反馈回名单越好。我凭着这么些年我对诗歌批评的阅读,拟了一个十人名单发了回去,不几日,十大新锐出来了,还是很符合我对当代新锐诗歌批评界的想像。

还有一个专题是“中间代诗人21家”,以前那么厚上下两卷《中间代诗全集》我实在没精力去啃读,现在有了这挑选出的21家,又有一个文学博士张德明代为解读,我可以一边看诗人诗作,一边看张德明读得是否到位,也是很有双重享受的事。读完我自然有点震惊,中间代到今天还这么有创造力,这21家里长诗占据一半以上篇幅,容量和质量都相当高。张博士的点评也很中肯,让我认识了十大新锐后又一个新锐。

2006年3月,老巢和他工作室的一个小伙子拿着录音笔和照相机到我家做了一个访谈,老巢说,只要有合适的时间和人选,他的打算是尽量在他的刊物上每期做一个名家访谈。那个谈话耗了三个小时,话题非常广,我也比较放松地说了我对当下诗歌界的一些真实想法,安琪和刘不伟根据录音整理成了一篇题为《我确认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的文章刊登在刊物上,听说文章出来发布网络后有读者不相信我会那么真实地表达我的观点,我要说,一个人如果在诗歌范围里都不能真实的话,那他要在什么地方去真实?诗歌是最真实的艺术。诗人是最真实的人。

今天我们的社会生活把诗歌边缘化了,我们国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市场经济,加上政治方面的原因,诗歌的发展很困难,诗人不再具有中心的位置。记得以前80年代大学里的女孩总喜欢找诗人作自己的男朋友,觉得跟诗人在一起很风光很浪漫。可今天哪个女孩要是跟写诗的男朋友在一起,你可以想象是怎样的情况。诗人们穿得差,吃得也差,头发也不是用什么沙萱洗发剂洗过的,都随便买什么香皂抹的。女孩子的选择从某个意义上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现在的诗人状况到了怎样的地步。

好在老巢非常清楚现在诗人的状况是怎样的,他不给自己穿得差吃得也差的理由,也不把自己视为唯一指望诗歌生存的人,而是脚踏实地,先让自己在社会上有立足的资本,再来写诗做刊物。这种清醒是很难得的,也很好,所以老巢不像上面说的找不到女孩子的现在诗人,而是女孩子很多喜欢他的,基本让他感到头疼了。
和中视经典这三人接触久了,渐渐发现他们是个很合理的结构搭配,老巢看透人生,所以超脱;安琪看不透人生,所以执着;不伟,既看透又看不透人生,很便于协调。他们三人有一个共事的共同点:都用天真的正直的眼睛来看这世界。这样三人组,把一个公司越做越红火,刊物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2008年4月,我参加老巢的中视经典工作室组织的“中国三河·沈从文作品研讨会”,看到与会的专家学者都是这个领域的拔尖,不禁为老巢的能力高兴。我想,《诗歌月刊·下半月》的停办对诗歌界是一个损失,对老巢的工作室实在并无影响。但是那天在“清华之夏诗歌朗诵会”后,老巢跟我说,还要继续办《诗歌下半月》和《新经典》,希望我还担任顾问。我自然也爽快答应,有了两年半的《诗歌月刊·下半月》的良好口碑,老巢新的刊物也会有成色的。

聊聊几笔,作为纪念。

 

 

2008-06-05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